科普一下干冰的歷史
干冰的歷史由來
關于干冰的歷史可以追述到1823年的英國的兩位叫法拉地和笛彼的人,他們首次液化了二氧化碳,其后的1834年德國的奇絡列成功地制出了固體二氧化碳。但是當時只是限于研究使用,并沒有被普遍使用。干冰被成功地工業性大量生產是在1925年的美國設立的干冰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將制成的成品命名為干冰,現在已經將它視為普通名詞,但其正式的名稱叫固體二氧化碳。1928年日本從干冰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制造銷售權,成立了日本干冰株式會社,也就是現在的昭和碳酸株式會社的前身。1930年,美國制造“干冰”就在實驗室中做試驗用。1945年,美國海軍將干冰作為噴射介質,清除各種油脂。1963年,雷金納德·林德利用噴射二氧化碳顆粒的辦法“從骨頭上剔除肉”,獲得一項 。1972年,埃德溫·瑞斯以“噴射高速干冰顆粒從物體上往除殘余部分”的辦法,而獲得一項 。1977年,卡爾文·馮以“用可揮發性顆粒介質進行噴砂”獲得 。
80年代初,美國利用干冰顆粒噴射彈道軌跡和低溫龜裂之原理,解決了軍事領域衛星導航系統、核動力發電系統設備清洗維護及特殊需求。其時制冰機外觀粗糙、體積龐大,重約60多噸,而且干冰顆粒制造效率很低,硬度不高,規格尺寸單一,使其利用受到很大限制。
80年代末,由于加工精度和集成電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美國對干冰制造機、噴射機進行了較大改進,體積大大縮小,重量減到2噸,并且利用微循環深冷技術,使CO2利用率進步近2倍,制造出不同硬度和尺寸的干冰顆粒,降低了本錢,使得該項技術由軍事轉向民用領域、產業領域,并得到飛速發展。
進入90年代,我國的一些清洗、鑄造等專業性書籍和雜志中,對該技術也只有扼要性先容。90年代末期,國內在引進國外成套設備的同時引進了干冰清洗設備。較早采用干冰清洗的上海汽車有色鑄造總廠從干冰清洗中獲得了巨大效益,有效的保障了鑄件質量,進步了生產效率。
世界制造業逐步向中國轉移,我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業已出臺,大力推行清潔生產,重點發展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的工藝、設備和技術替換物耗、能耗和污染物產生量大的落后工藝、設備和技術。有關環境污染方面的立法也將對產業排放施加持續的更加嚴格的管制,要求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國家發改委2005年5月下發的《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中明確指出“發展裝備清洗技術。推廣干冰清洗、噴淋清洗、不停車在線清洗等技術”。這些都為干冰清洗技術在我國的應用推廣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干冰清洗技術將會得到更多的應用和發展。